借尸还魂事件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神秘代码 电影

”因为当时系里分配给教师创作的工作室已经没有空间了陈宝莲死亡真相

发布日期:2024-07-02 06:19    点击次数:172

”因为当时系里分配给教师创作的工作室已经没有空间了陈宝莲死亡真相

陈宝莲死亡真相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会长,詹建俊先生,于2023年1月11日18时在家中逝世,享年92岁。

 

深切缅怀詹建俊先生

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哀告詹建俊先生不幸逝世。   詹建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他以毕生的心力从事教育教学、培育人才,以大量的精湛作品传播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离世是中国美术界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巨大损失,我们感到无比悲痛,谨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敬爱的詹建俊先生致以最深切的哀悼!由衷缅怀詹建俊先生为中国美术事业与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寄托我们深切的哀思。   詹建俊先生自幼热爱艺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丰富全面的艺术学养。他1948年考入北平艺专,从此走上油画研究和创作的道路,195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和美术教育事业贡献终生,凡七十年,是新中国油画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真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贡献者。1957年,他以油画训练班毕业创作《起家》一鸣惊人,展现出他坚实的艺术功力和诗意的创作情怀;1959年他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以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塑造英雄,讴歌正义,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巨大的反响,成为新中国革命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不朽经典;改革开放之初,他以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敏锐的文化目光思考中国油画的发展,深入生活,深入研究油画艺术的时代性和表现力,创作了《高原的歌》、《回望》、《帕米尔的冰山》、《清风》、《母亲》、《石林组画》、《舞》、《高原情》等一系列作品,创作激情喷涌而出,创作面貌充满崭新气象,极大地感染和影响了画坛,成为新时期中国油画蓄势而发的标志,为中国油画的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引领;1984年他创作的油画《潮》以反映改革开放时代农村变化的主题和强烈的表现性语言一开生面,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他的大批油画肖像、风景作品饱含人性的光辉和象征性内涵,塑造了生命和自然永恒的美,充满浓郁的浪漫诗情。几十年来,詹建俊先生以高产的创作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感召画坛,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风貌走在时代前列,充满了时代精神和人民情怀,体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崇高的艺术信念,赢得了美术界同仁的由衷敬重与爱戴。   詹建俊先生将毕生的心力贡献给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事业发展,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上辛勤耕耘,在培育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上目光宽远、高屋建瓴,以深厚的学术修养和一片赤诚之心关爱青年学子,呕心沥血培育后学。他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总是一切以教学为重,一切以学生为重,作青年学子从精神到技艺的良师益友,培养了大批优秀油画人才;他对全院的教学和学术工作十分关心,在教学建设、创作研究、服务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亲历亲为,长期发挥指导作用,是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发展的顶梁之柱。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百年之际,他和其他七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加强美育,得到习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他以始终不渝的精神和真诚的艺术初心践行了总书记回信中提出的“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崇高信念。   作为当代美术界的名家大师,詹建俊先生始终着眼于美术发展的大局,既以在创作上开风气之先的胆略产生广泛影响,又已直接投身油画事业发展成为中国油画的领军人物。他推动成立中国油画学会并长期担任协会主席,组织了大量的学术性展览和研讨会,研究中国油画发展之路,把握中国油画发展的正确方向;他的许多精辟见解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他在培养和指导油画界的人才上硕果累累,为美术发展鞠躬尽瘁;他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他深谙艺理的指教最能启迪来者,他儒雅温和的风度最让人感到亲切。在中央美术学院和美术界,同仁们和晚学都亲切地尊称他为“詹大”,这个“大”,是他人生抱负的远大、艺术胸怀的博大、人文修养的宏大、艺术手笔的阔大、创造精神的强大。他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事业的真正的大导师、“大先生”。   詹建俊先生一生的创造与奉献树立起了当代中国油画与美术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要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他的艺术人生与创造成果,在艺术追思中铭记他的业绩。我们缅怀詹建俊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以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毕生推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坚定信念;学习他胸怀宽广、站高望远、惠泽为怀的人生境界;学习他淡泊名利、不随时流、永葆纯粹的伟岸风骨;学习他甘为人梯、诲人不倦、忠诚于美术教育的崇高风范。我们要继承詹建俊先生的遗志,坚持奋斗,不断奋发,为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回望》英魂在,大《潮》立丰碑。詹建俊先生千古!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高 洪 2023年1月11日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许江,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对詹建俊先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詹建俊先生亲属表示诚挚慰问。

 

詹建俊先生千古

刚得知,詹先生也走了。   他和我父母同班,都是中央美院五三届的毕业生。他们叫他“詹大”,因为个子高,长得也帅。詹先生前几年得了肺炎,是因为一抬手,抻折了两根肋骨引发的。2021年雷波去看他,他还戴着透明面罩在吸氧。   詹先生没直接教过我,但在看我的画时他说的话却始终记在心里。“你怎么会在一笔中,不去找变化呢?”   一笔中的变化,何以重要?表达细节,让作品耐看。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内容:能量的相互作用。这可以让眼界超越物欲,而进入到事物的本质。   矛盾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是财富。詹先生手抖,画面神彩飞扬中带着诚恳。看他画画,瞄准很长时间,一笔果断上去,形色兼备,成为他独特的风格,形成他的人生认知。他是化劣势为优势。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比形象的帅,还要帅。是人生的帅。   詹先生千古!

马路 2023年1月11日

 

先生已幻为远山与我们永隔……

这几日油画界可敬的前辈一一去世,今天詹先生也离开了我们。我觉得先生在我们几十年的艺术生活中、精神思绪中,那样触手可及,那样亲近,那样可获的引导,是我们心中的依靠与榜样。然而在这寒冷、难熬的冬日,我们心中温暖的存在,忽然之间幻化成,我们再也不能触及的高山……在那远远的地方。

先生是激情年代的高峰,无论是人格、艺术、思想与举止……我们都经历了世事变迁,甚至是泥沙俱下……先生巍然不动,是我们心中依赖,也是心中的英雄……

现在先生已幻为远山,与我们永隔……

朝戈 李伟敬函2023年1月12日寒冬

 

第三工作室教师追忆詹建俊先生

痛悼詹建俊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 喻红教授

詹先生走了,留下了玉树临风谦谦君子的背影。

回忆詹先生首先从记忆里浮现出来的就是1984年5月的一个下午,我们一群考生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在口试考场门口,美院U字楼长长的走廊尽头,一群油画系的先生们谈笑着朝考场缓缓走来。詹先生走在其中,一头银发好一个帅字了得,现在想来他那时也就五十出头。80年代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这群先生迟到的意气风发施展才华的大好时光,那是一段发光的记忆,对于一个考生来说那就是向往的殿堂、向往的导师、向往的艺术生涯的起点。

m.info-circulations.xyz

后来我考入美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成了詹先生的学生,成为他的学生相当不轻松。詹先生1米9的个,总是很严肃,站在他面前被碾压式的压力扑面而来。每次他走过来看画,背后常常一阵发紧。他对绘画训练的要求极其严格,眼里从来不揉沙子,画错了就必须改,没有模棱两可的可能性,正是经过这种严格的训练,使我在日后的绘画创作中肯定而自信。

詹先生不做官但有公心,追求学术公正,他是那时各种大展的评委,不会因送选者是他的学生而有所偏袒。在教学上也不会为小集体的利益放弃原则,记得美院二厂时代,曾有一段时间申报第三工作室的学生并不多,我们几个青年教师商量着是不是去基础部做学生的工作,詹先生马上反对,说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不必在意一时之长短。我们虽心有不甘,但既然詹先生说了也不好造次。这么多年过去回想起来,知道詹先生是对的,强拧的瓜不甜,由心而生的选择才是艺术创造的真正动力。后来风水轮流转,三画室很受欢迎,常常成为最先被学生选满的画室。

中国美术界自90年代才开始有女性意识,我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常被问到,你在求学和工作期间是否遭受过性别歧视,我的否定回答常使发问者扫兴。在中国很多领域存在性别不公正的背景下,我的经历确实是个特例。我是84级油画系唯一的女生,也是毕业后唯一留在系里任教的,后来成为工作室主任。在第三工作室这个环境中,女性可以自由开放的成长,而不必惧怕外面的风雨,完全得益于詹先生为我们撑起的这片天空。

工作室在美院的教学系统中是最小、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的前身是在1958年创立的董希文工作室。1980年油画系恢复工作室制,詹先生任第三工作室主任,继承并发展了董先生的教学理念。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新的工作室教学大纲,主张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写实油画做纵向深入研究,对造型技巧和油画语言的表达不断钻研。他把这种理念带入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和对油画语言本身的不断琢磨。这一时期第三工作室严格的基础教学在全国油画教学领域引人瞩目,涌现出一批扎实、严谨的长期写生作业。同时他把对中国油画发展方向的思考——自觉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也融入工作室的教学当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功底,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持续关注和思考中国当下现实的艺术家,成为中国油画事业的中流砥柱。

2016 年我接任第三工作室主任,深感这份责任之重大。面对当今新的世界多极化发展和当代艺术的新格局,我们一如既往地秉承工作室的“广收博采,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艺术理念,向一切优秀的人类艺术成果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一套积累多年、行之有效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自如的油画表现能力,推出了多个广受好评的优秀课程。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训练,培养学生成为对艺术抱有激情,对现实抱有关切,对未来抱有使命感,具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表现力的艺术家,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了一批备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

2018年我有幸策划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疏理了工作室自五十年代末至今的发展历程,展出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原作和未经展出的手稿。回顾第三工作室的发展历程我非常感叹,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一代代工作室教师都对时代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从董先生开始,经由詹先生的推动一直到现在,在艺术上对不媚俗、大气、个性的品格追求一直贯穿始终,这种品质通过几代艺术家的创造,在中国美术界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艺术现象。这个展览詹先生亲自到现场指导布展,关心每一位画家的作品呈现,甚至对墙贴字的颜色都有严格的要求,叮嘱在开展后重贴刻字,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人动容。

第三工作室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学习过、工作过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大家每年自发的聚在一起为詹先生过生日,几代人的欢聚让人记忆犹新。近几年的疫情使人和人的交往越来越艰难,每次去看詹先生,他虽然疾病缠身但还是那样通达、儒雅、睿智。对于工作室里的每个人来说,他就是大家长、一个银发的守护者,虽然日渐消瘦,但只要他在心里就踏实。

昨天詹先生离开了我们,当之无愧的一代师表离我们远去,令人痛惜,顿首。

敬爱的詹先生千古。

学生喻红 2023.1.12

 

詹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谢东明教授  

1984年,我自美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毕业后留校任教。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在校园中偶遇詹先生,他问我:“近来做些什么?有地方画画吗?”我说:“还没有地方画画。”因为当时系里分配给教师创作的工作室已经没有空间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詹先生说:“那你来我画画儿的地方挤一挤吧。”那是帅府园老美院校园里12层楼的顶层,一个不足30几平米的房间,设计之初应该是间办公室。除了詹先生之外,还有同在三画室任教的罗尔纯先生也在这间屋里画画。不大的空间里放满了两位先生的许多作品,层层叠叠,记得靠墙的角落一个木柜里有许多詹先生收藏的黑胶唱片。我的到来,真是生生硬挤进去。两位先生的艺术创作空间就这么大点儿,如果三个人同时都在,是绝对转不开身的!两位先生知道我住在家里,离学校较远,一般会下午来画画。先生们就选择一早来工作,有意和我错开工作的时间。艰苦吗?可那却是我对美院记忆最深的一段美好时光。我和两位先生就这样挤在一起画画,不知不觉竟是10年!直到1995年美院从王府井搬离。这10年中,我和詹先生、罗先生几乎日日相处,深受他们的言传身教,期间的种种是文字与语言写不尽道不完的。

我自1974年起追随詹先生学习,之后一起工作、教学,算起来近50年了。先生多年来传授给我比艺术绘画技法更重要的、影响我一生的,是先生的人格和人品,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关怀、充满希望的爱心。艺术对于先生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呢?我知道就在詹先生行将远去的当天上午,他还画了几笔画,忍不住的冲动。

学生谢东明 2023年1月12日

 

怀念可敬的詹建俊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洪凌教授

昨天詹先生以92岁高龄仙逝了!回想起我们一起的过往点滴,他这一走心里真的不舍。

这位老人在中国美术教育界辛勤地工作了半个世纪,我们都是他的学生,亲切的称他詹先生!

在我们第三工作室所有人的心里早把他当成我们的家长。退休后每年他的生日,我们都会一起聚聚聊聊天,谈笑间感慨一年年过得飞快。近些年也见他慢慢变老,走路变得弛缓,但眉宇间可爱的表情总是给大家留下满满的爱,留下暖暖的挂怀。

教书人讲究人品,从中显现出的人格魅力是个人灵魂的升发。在长达一个甲子的乱世苦难中,詹先生在精神上洁身自好、不染纤尘!六十年教育生涯中,詹先生透着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的风仪,干净通透、自守担当! 

回想在美院与他一起工作,看他教书,看他创作,看他接人待物,都足见他的风彩。也见他退休后,慢慢地就很少来系里信箱取信了,学校里也很难见到他高大且风度翩翩的身影,也就再难听见他熟悉的声音,每每想起心里都空空的。

我想他从这并不干净的乱世上走过竟如此从容淡定,握手后自然的离开这也是一种高贵的洒脱。

祝詹先生一路走好!

学生洪凌于黄山 2023年1月12日

 

  悼如父般的詹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刘小东教授 

惊闻噩耗,我们紧急赶到詹先生家里。师母王樯坐在几个小时前詹先生还坐着的沙发椅上,我们三画室教员及家属围坐在她的周围,握着她的手。

师母看着身边包好的一只油画笔悲伤的说:“今天早上詹先生还在画墙上的那张画。然后还包好了画笔,擦净了调色板。” 

那是一张挂在墙上许多年的《山泉》,詹先生一直在修改着。

我起身走近那个《山泉》,水画得比岩石还厚,从上到下一泄千里,气贯恢弘中也有许多地方因为无数次改动而结成团块状。这就是人生吧,这应该就是詹先生的自画像。

1984年我考入美院投奔詹先生的三画室,他才53岁,比我现在还小。一头银发,身材高大,风度高贵。我们只有仰视,原以为这样“高”“傲”的人不会多与我们学生交流。但是每天都是他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有时他会用他颤抖的手,直接在我们的调色盘上撮一块桔红抹在我们的画布上说:“眼睛要放开,色彩要交响,要像交响乐一样。”

后来我的手也抖了,朱加也抖了,朱加喜欢夏加尔,为了画鸡还在教室里养了一只。抱着鸡躲着詹先生,见到詹先生走来,他甚至跳厕所的窗户也不敢面迎詹先生。

詹先生请我们学生去他家,听肖邦、听贝多芬,还给我们巧克力,笑谈趣事不断。我们的四年就是在严肃的课堂和欢歌笑语的家里过着两极的生活。多年回想起来都是沉淀下来的师生之爱。

毕业后詹先生也不娇惯学生,而且总是挑毛病。我参加全国美展的画,就是詹先生亲自毙掉的。前些天去看詹先生还说起此事。詹先生说:“你那只胳膊结构不对,当然要拿下来了。” 

当年詹先生的银发,发梢还有些乌丝,现在已然全白。但仍然整齐地疏向后面。风度与当年有增无减,近些日子才开始真的老了,身边放着吸氧机。几乎二十四小时吸氧,只要有人去看他,他都拔掉面罩。虽然声音虚弱,但仍与师母逗着各种玩笑,说现在才知道刷牙洗脸需要大体力啊,一抬手得喘气,半天也洗漱不完呢。说着笑着,拄着拐杖把我送出门外,拍着我的肩说:“一转眼,小东都快退休了,当年一小屁孩儿,现在画画居然还有进步。” 

最后一次见詹先生是新年前,疫情期间,詹先生拔掉吸氧机依然与我们谈笑,拐杖握在手中,但已无力站立与我们道别。我一直想拍一张他的肖像,谈笑间的肖像,背后就是那张《山泉》。可是我不敢,也不愿意看到我们詹先生身边是吸氧机、是拐杖。我愿意留在我记忆中的詹先生,永远是在操场上迎风走来的白发,迎面而来的仙骨。 

我凝视他那张《山泉》,气势恢宏的背后是层层叠叠的颜料。即使离他很近的学生,也很难知晓他是如何度过他的青春、他的中年、他的老年。他的一生如何度过多少次跌宕起伏的社会变迁?我凝视他留下的最后一支包好的油画笔,凝视他留下的调色板。他的调色板除了几块未用完的颜料,其他地方永远擦得晶亮如镜。 

我继承了他每天清理调色板的习惯,也继承了他的手抖。但不敢说能否继承他的公正、清澈、仙风道骨的品格。即使做不到,作为他的晚辈,我至少知道这种品格的高贵,是值得永远追随的。如父般的詹建俊先生,是一座不息的灯塔。永远校正我的成长。

学生刘小东叩首 2023.1.12凌晨

 

缅怀恩师詹建俊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第三工作室 刘商英教授

2023年1月11日黄昏,恩师詹建俊先生平静安详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生所钟爱的绘画和艺术教育事业。一时间,日月失去光辉,悲痛之情心如刀绞。

先生离世的当日,仍在家中坚持作画。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去年中秋去家中探望,先生虽身体不适,但仍高兴地与我交谈,并说起他对绘画新进的思考和认识。他给我看他随手在纸片上记下的艺术思考的只言片语,并坚信绘画的精神性可以唤醒人类的真、善、美!

先生的艺术伟大!因为您拥有纯洁、高尚的灵魂。在动荡的岁月里,您远离潮流,不卑不亢。在浮躁的时代中,您淡泊名利,潜心艺术。在您的精神深处,永远都不曾放弃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也从未停止对于理想和信念的追寻。在内心精神情感的指引下,您的艺术生命始终生机勃勃,您笔下的世界是坚韧的、广阔的、单纯的、和充满希望之光的。您心中的爱深沉而博大,您坚信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美好,自由的美好,并用一生践行。

您曾说:“我在画上主要追求的是表达精神和情感,不管什么题材和主题必须有感于精神,必须能表现出从特定生活或对象中在内心所激发出的感情,并把它融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当中,是所谓‘贵情思而轻事实’,即便是主题性很强的作品,我的着重点也不在叙事,而是要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欣赏中国画中‘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神形兼备’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2001年我有幸成为先生的最后一个研究生,您也成为我进入艺术学习关键时期的领路人。记得先生上课非常认真,总是很早就到画室,对我要求很严格,这样的严格有时显得苛刻,但却让我至今受用,因为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轻松随意的艺术。您讲起画来总是饱含激情,娓娓道来,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发现和引导学生所长。记得一次先生看到我放在角落里一张未完成的创作,当时我关注马蒂斯,尝试一些平面化处理,心中忐忑,怕先生说我乱画,没想到您拿出来仔细端详,鼓励我继续探索。您说学好基础是为了更主动地概括归纳,从而提炼出更有意味的绘画语言。

您让我懂得了坚强。2016年4月,我的工作室起火,大部分作品被烧毁,您为我难过不已。在随后10月一次我的展览上,先生在台上发言,提及我的遭遇并鼓励我振作,您当时声音哽咽,手臂不时颤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关爱让我再也忍不住眼泪,那份浓浓的师情让我无以回报,下定决心向前走!

您是一盏明灯,照亮黑夜的路途,指引我前行!您是一潭清泉,滋养了学生那片未开垦的土地,使其能生根发芽!在茫茫人海中,与先生的师生之缘是我此生莫大的幸运。您用自己伟大的艺术及品格,树立了让后辈艺术学子真正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您的艺术是中国油画不朽的丰碑!您的品格是中国美术界永久的骄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想念您!

先生千古!

学生刘商英 2023年1月12日于北京望京

忆詹建俊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陆亮教授

从傍晚接到喻红老师电话,我一直处在一种恍惚之中。前天还刚联系过詹滢,说老俩口一切安好,至今未阳。怎如此突然!赶到詹先生家,向来优雅的老夫人形容憔悴,“他早上还画画呢!劝他该去躺着吸氧了,不听……”她深陷在屋角的沙发椅上承受着这突然的变故,这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痛。茶几上三五支油画笔。笔头被报纸方正仔细的包好,折痕新鲜。

我回头看墙上那幅大画,棕赤凝重的山岩间一袭银白色瀑布飞流直下!造型洗练的东方意象却以油画的浓郁呈现,飞瀑边缘漫幻出绚烂轻盈的五彩,恍若仙境!那就是詹先生最后的自画像啊!像极了先生!士林玉树,卓然而立!

詹先生是我的师爷辈,按理和我这样的晚辈不会有太多生命交集。但自从我12年底进入三工作室,詹先生的生日宴便成了每年必过的节日。记得一次,商英在席间放开了学生作业的PPT,詹先生正襟危坐听我们汇报,生日宴秒变成了教学检查。让我体会了一下先生的“严谨”。18年画室教学展取名“师严道尊”大概就得自先生的做派。自八十年代初詹先生执掌三工作室教学,建立开放包容,宽严并重的教学体系,历年人才辈出,至今承其遗绪。

20年夏天听说先生身体欠佳,我和家人一起去看望。那时他行动已然不便,离不开呼吸机。先生谈论自己的病况,却似在介绍别人。描述之准确清晰,态度之超然,实在令我大大惊讶!

我跟詹先生说刚带孩子们去了国博,还特意去看了您的《狼牙山五壮士》,在画前留影。他告诉我,当时采访过其中几位,人物形象都是很真实的。那年先生28岁。

两年前,马训班毕业创作《起家》(1957)。空旷草原上狂风卷起的帐篷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符号,一曲青春之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激扬与梦想。

詹先生在创作中非常善于利用造型的气势与张力。其源头是否有早年习国画的影响?还是跟随董希文先生临摹敦煌壁画受到东方形式美感的熏染?或是几度赴疆采风而领悟西域的大气?新时期,掌门中国油画学会,探索油画民族化自觉之道路,先生作品更为凝重洗练,色彩益发浓郁,雄浑的画面气势成为一种标志!

那次拜访后内心总有些涌动,想起唐德刚的作品,如果先生也能留下一部口述史该多好!将是后人多么巨大的财富,而他又是那么思路清晰,健谈幽默的人!

那次带去了我的画册。詹滢之后告诉我,他看得非常仔细。21年聚会,詹先生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了我,画的扎实!被老先生当着工作室老师们这样嘉许实在汗颜,有幸列坐其间已是何等的幸事!

这是一个残忍的冬天!熟悉的老先生们一个个离我们而去。钟涵先生拉着我讲画,谆谆嘱托仿佛就在昨天。侯一民先生年初的时候我们还去拜访过他,老先生抢过孩子的虎头帽逗小朋友玩。周令钊和陈若菊先生家满室的花香。我和青峰在泰山天街上巧遇李化吉先生……我总有种很奇怪的感觉,这些老先生身体里或许住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人?从他们早年的照片中看到沉着与宿慧,在他们晚年的眼神中却透露出无尽的好奇、敏感,有时觉得他们思维敏捷新鲜到让人吃惊,似乎是我们的同龄人。先生们虽经历风雨,但不负时代,创作出一批堪称伟大的作品。他们是专门派来传递给我们一些什么的?而就在某个时刻那个少年突然弃他的躯壳而去了,我们便再也无法联系,无法请益了。

詹先生的那次鼓励似乎是他送我的最后一个礼物。“现在正是好时候,好好努力!” 

学生陆亮 2023年1月12日记

 

戴泽《詹建俊像》  纸本素描 27.5x19.7 1955年

  丨詹建俊先生年表

1931年1月12日,出生于沈阳市,满族;祖籍辽宁省盖平县,自幼随父移居北京。 1942年,读小学及初中,课余入北平“雪庐画社”学习传统工笔人物画。 1948年,考入徐悲鸿主办的“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在学习期间,首次油画创作获学校举办的创作竞赛奖章。 1950年,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生,受教于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等先生。 1953年, 自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毕业创作年画《好庄稼》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单幅画出版和发行。 毕业后留校为彩墨系研究生。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等先生。学习期间随叶浅予、邓白等先生率领的敦煌艺术考察团至敦煌临摹壁画。并赴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写生,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观摩展览。 1955年,考入文化部主办的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 1957年,自油画训练班毕业,所作毕业创作油画《起家》被选送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美术竞赛,获铜质奖章。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油画系教师。 1958年,“大跃进”期间,随油画系至石景山地区办学、授课。每周至钢铁厂劳动。随全校到十三陵水库劳动。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完成创作油画《狼牙山五壮士》。作品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并出版独幅精装画页,被列为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60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1年,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邀请创作历史画《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赴新疆喀什、和田等地写生,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举行观摩展览。 1962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1963年,与舞蹈家王樯结婚。 1964年,派赴河北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正常工作。 1970年,派赴河北磁县农村参加劳动。 1974年,随全校至山西大寨村进行农村办学,为当地服务。 1975年,借调至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历史画《好得很》。 1976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深入生活。 1977年,赴四川阿坝地区长征路上及云南大理、瑞丽进行考察写生,写生作品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观摩展览。 1978年,赴黑龙江农垦区及长江三峡沿岸旅行写生。 1979年,创作油画《高原的歌》,在北京市美术展览获一等奖,在第五届全国美术展览获二等奖,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于1981年被选送法国春季沙龙展览。创作《回望》、《鹰之乡》参加油画研究会作品展,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任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并在中国美术家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1980年,油画《琼嶂》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亚洲现代美术展。油画《薄暮》获北京市优秀美术作品甲级奖。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恢复画室制,任第三画室主任。 1981年,第二次赴新疆写生,创作油画《帕米尔的冰山》在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上获佳作奖,同时获北京市少数民族美术作品荣誉奖。创作油画《石林组画——星、霞、雾、湖、秋》,发行纪念邮票5枚。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成员赴西非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马里三国访问,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并顺访法国巴黎。一些非洲题材作品《黑非鼓手》《舞》《远方》《母亲》等参加在美术馆举办的“中国访外美术家作品展”。 1982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美艺术教育会议”,为中国代表团团员。 198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84年,创作油画《潮》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质奖章,并获北京市美术作品荣誉奖及得到北京市政府表彰大会的表彰,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潭》《瀑》《虹》,参加日本“现代中国洋画家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詹建俊画集》。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詹建俊画集》。 1985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由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詹建俊和他的艺术》,参加“亚广联”亚洲艺术家专题节目。应邀赴日本参加中日友好协会举办的“现代美术作品展”开幕活动。参加“黄山油画艺术研讨会”。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该委员会由中国美协聘请全国油画界中有影响力的70位著名专家组成。 1986年,组织并主持“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作品《礁》参加日本“现代中国美术家展”。 1987年,作品《黑非鼓手》、《岩》等参加美国纽约“中国当代油画展”。组织并主持“首届中国油画展”,创作《遥远的地方》参加展出。作品《回望》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展出。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88年,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赴伊拉克参加巴格达第二届造型艺术展览会。作品参加“中国首届人体艺术大展”。 1989年,被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聘请为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油画选委员会主任和总评奖委员会委员。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五次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0年,应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邀请至德国进行三个月学者访问。创作《秋声》参加“全国风景画大展”。 1991年,赴法国、西班牙参观访问。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意大利进行艺术交流访问。获“91中国油画年展”荣誉奖。被聘为文化部艺术(美术)专业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创作《长虹》参加“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应邀赴香港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年展”开幕活动并作专题讲座。组织并主持召开“第二届全国油画艺术研讨会”。应邀赴新疆参加“新疆油画理论研讨会”。 1993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创作《枯树中的一片绿》《倒下的树》等四幅以大树为题材的作品,参加“具象油画展”。主持“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的筹办、评选、评奖工作。 1994年,组织并主持“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创作油画《升腾的云》参加展出。 1995年,任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及总评奖委员会油画组组长。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现代中国油画展”,并作介绍中国油画发展报告。中国油画学会成立,任学会主席。 1996年,领导组织“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创作油画《大风》参加展出。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台湾《中国巨匠美术周刊》出版詹建俊专册。 1997年,领导组织“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作品《凌妮》、《马大爷》参加展出。应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邀请为“祖国大陆文化人士参访团”团员赴台湾访问。领导组织“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 1998年,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参加在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五千年艺术展”。任文化部主办的“98中国国际美术年”艺术委员会委员。领导组织“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应邀赴加拿大进行旅行写生并展出,同期至美国参观访问。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作为中国文联代表团成员赴希腊,塞浦路斯进行文化交流访问。 1999年,作品《红枫》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任“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展区评选委员会主任及总评选委员。 2000年,应台湾山艺术基金会邀请赴台湾访问。任“20世纪中国油画展”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作品《狼牙山五壮士》、《高原的歌》、《飞雪》参展。应邀至芬兰参加瓦萨市“第十届文化论坛”及“中国风景展”。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一同赴埃及、南非参观访问。 2001年,召开“中国油画学会工作会议,”全国各地油画界代表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有关领导出席会议。詹建俊在会上作了《中国油画的处境的选择》的宗旨发言,该发言随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美术》等报刊发表。应邀至台湾出席“沙耆七十年作品回顾展”开幕式及研讨会。赴俄罗斯为筹办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画来中国展出挑选作品。任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詹建俊”画册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艺术大家个人词典系列——詹建俊词典”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2年,“中国油画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召开,詹建俊在会上作了“走中国油画的创新之路”的主旨发言。陪同全国政协李瑞环主席访问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乌克兰、英国。应邀至韩国参加“东方的颜色展”交流活动。 2003年,任“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及油画评选组组长。 2004年,参加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全球化与中华文化2004文化高峰论坛”。任“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展区评审委员会主任及总评审委员会委员。赴德国、法国、意大利参观访问。获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基金理事会“造型艺术成就奖”。 2005年,为设于巴黎的“欧洲人文、艺术、科学院”客座院士。任“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组织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并在“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研讨会”上作《自觉建构中国油画学派》的发言。任由中央宣传部及文化部领导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委员。 2006年,任“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及油画评选组组长。任“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组织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组织并参加“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讨会”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油画专业研讨会。赴印尼参加“李国基艺术中心”开馆仪式。赴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箱根、奈良参观访问。 2007年,“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创作油画《雪域高原》参展。“詹建俊艺术展”于5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各时期个人作品167幅,政协领导贾庆林,李瑞环先后前来参观展览。同时举行“詹建俊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詹建俊》。 2008年,创作《天界》参加“寻源问道——油画研究展”。创作《光明行》参加“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获中央美术学院“学术研究精品成果奖”。 2009年,新年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代表中央来家看望,致以节日问候。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黄河大合唱》完成,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收藏。参加国家大剧院展出的“二十世纪绘画名家邀请展”。赴韩国参加“中韩书画名家联展”。作品《雪域高原》、《旭日》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雪域高原——中国绘画作品精粹”在意大利展出。 2010年,国家大剧院主办“守望激情——詹建俊60-80年代油画写生展”。聘任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聘任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改选领导成员,被推举为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 2011年,在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受任为荣誉委员。创作《云天行》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油画作品展”。 2012年,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颁发的“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作品《飞雪》参加奥运会期间在英国伦敦奥林匹克中心举办的“2012中国油画展”。 2013年,“俊骨风流——詹建俊艺术文献展”在北京保利艺术馆举办。作品《潮》参展“新境——中国当代艺术展”在西班牙马德里孔德社克中心。作品《云天行》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4年,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教科文组织筹委会主办的“感知中国——中国当代油画展”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的开幕活动,及由中法两国专家共同参加的《中国油画:肖像、历史、文化与社会》研讨会。部分代表作品的创作画稿参加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在场·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5年,作品《听涛·绿风》《听涛·白雪》《听涛·红霞》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写意——中国美术馆邀请展”赴俄罗斯参加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俄罗斯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特列恰科夫画廊新馆举行的开幕活动。创作油画《芳草》、《秋情》,赴香港参加《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美术作品展》。部分创作及写生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代十五位美术家作品展,并获中国美协颁发的荣誉证书。 2016年,赴法国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筹办的《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法国展)》,及中国油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该展是中国引进油画百年来首次从艺术成就的角度举办的大型赴法展览,受到国外专业人士及观众的赞扬。受邀参加“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被聘为荣誉委员。作品《潮》参加“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在墨西哥城圣伊德方索学院博物馆展出。 2017年,新年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代表中央来家看望,致以节日问候。聘任为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 2018年,出席《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意大利展)》在意大利罗马维多利亚诺宫举办的展览开幕式及研讨会。获中央美术学院授予的“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称号。被聘为由中央宣传部、文化旅游部、财政部及文联主办的“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被文化部和旅游部聘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术委员会顾问。 2019年,赴美国西雅图、洛杉矶进行专业参观访问。 2020年,新冠病毒世界性大流行,创作油画《远方的祝福》表达对世界各地在疫情下人们的关怀。 2021年,作品《远方的祝福》参加“艺无界·心相通”庆祝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油画、雕塑、陶艺国际作品展。 个人患病较重,开始在家长期修养。

1944年,十三岁时的詹建俊1952年,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排球队合影(后排起第三人为詹建俊)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时照1954年,在敦煌临摹壁画1954年,在甘南藏族地区深入生活1957年,在油画训练班学习期间1957年,詹建俊在创作《起家》1957年,朱德同志参观油画训练班毕业展览后与美院领导及师生合影(后排中间立者为詹建俊)1961年,在新疆写生1979年,与学生在一起(中间穿深色衣者为詹建俊)1985年在东北写生1985年黄山会议与会者合影1987年在首届中国油画展开幕式上致开幕词1987年,詹建俊在创作中1995年在中国油画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言1998年在加拿大班夫风景区进行野外写生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艺术家如何自处》学术对话(照片左起:隋建国、范迪安、孙为民、萧勤、文楼、熊秉明、靳尚谊、詹建俊、钱绍武、袁运生、晋华)1999年率团访问芬兰在乌克兰参观议会大厦在首届油画学会展上的合影2019年“大路西行”评选现场

 

丨詹建俊先生代表作品

《起家》140×348cm 布面油彩 1957年《狼牙山五壮士》185cm×203cm 布面油彩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新疆少女》 77.5×57cm 布面油画 1961年《老大娘》27cmx33cm 纸本、炭精笔 1975年《柴木错》78×53cm 纸本油画 1977年《小泽波》77.5x53.5cm 纸本油画 1977年《静寂的石林湖》54×78cm 布面油画 1978年《高原的歌》174cm×200cm 布面油画 1979年《回望》155cm×128cm 布面油画 1979年《帕米尔的冰山》140x158cm 布面油画 1979年《舞》100×110cm 布面油画 1982年《 摇篮曲》80×100cm 布面油画 1983年《潮》布面油彩 196×177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礁——夜色》90x114cm 布面油画 1985年《凌妮》117x91cm 布面油画 1985年《飞雪》100×72cm 布面油画 1988年《秋天的树》90.5×116cm 布面油画 1988年《红枫》195x125cm 布面油画 1998年《雪山松》195×125cm 布面油画 1998年《旭日》180×150cm 布画油画 2003年《秋风》70.2x116.5cm 布面油画 2003年《巴金像》90cmx105cm 纸本、炭精笔 2003年《雪域高原》180×150cm 布画油画 2006年《天界》180x150cm 布面油画 2008年《无声的歌》180x150cm 布面油画 2010年《听涛——红霞》180x300cm 布面油画 2013年《天地行》150×180cm 布面油画 2013年《秋情》125x195cm 布面油画 2014年《风雪行》180x300cm 布面油画 2015年《石和藤》130cmx162cm 布面油画 2017年《风沙行》180x3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油画系/文图宣传部 宋曼青/编2023年1月12日陈宝莲死亡真相





Powered by 借尸还魂事件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2013-2025 สล็อต 版权所有